一人公司起步 階段是最難堅持的一段時期,Sara也是在2021年3月中才開始踏入自媒體,在這之前我一直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想誰不會想?真正去做的真的不到10%,包含三個月前的自己也是那只會想的90%。《 一人公司起步 的思維與挑戰》說明了許多成立一人公司時你會遇到的困難,以及你應該有的正確心態,沒有太多心靈雞湯,而是作者赤裸裸地告訴你他遇過的真實情境,我會推薦剛開始踏入經營自媒體的人來看這本書,如果你還處在天馬行空的階段,建議可以先開始,再來閱讀這本書會更有感觸及幫助唷!
找到符合你價值觀的事物,才會找到你的價值
學生時代我們的價值是藉由成績來衡量,出社會後我們的價值是由業績、績效來衡量,這些都是透過外在力量來衡量你的價值,但你的價值應該要從內在出發去衡量。作者提到好比我今天出書沒賺錢,但是我的書影響到了兩個人,著實為這兩個人帶來改變,那我的書就有意義,我做的事也就產生了價值。
我們的確一直被外在的因素衡量我們本身的價值,比如我們不敢開太高的薪水,有可能是覺得自己不值心中期待的薪資,又或者是明明覺得自己值那個薪水,但怕開太高會上不了,這真的好矛盾啊!到底該如何衡量自己的價值呢?
除了用金錢去衡量價值外,另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以「利他」的出發點去思考,假設你今天發了一篇文章賺了100元,以及有個人傳訊息告訴你真的好感謝你的文章,帶給他好大的影響,哪一個會讓你感到比較快樂、有價值呢?如果一時選擇不出來的話,那你可以想想,哪一種快樂感會持續在你心裡更久呢?
Sara選擇後者,當然我的文章帶給我錢我絕對會是開心的,但是過了一陣子我可能會覺得這樣不夠,或是看看錢怎麼沒有變更多?反而心浮氣躁。反觀我文章影響到的那一人,我會好開心,覺得受到鼓勵,而且也會大肆把這件事跟家人朋友分享,發自內心覺得好滿足好快樂,這才是真正的價值嘛!
你正在走的這條路,有時你並不知道這是不是對的路
作者提到的這句話真是說出我的心聲,我相信一定也說出你的心聲吧?到底現在正在做的自己想做的事到底是對還不對?真的好想搭時光機到未來看看現在的自己到底有沒有走錯路。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那些「教你3個月成功XXX」的課程如此熱賣吧!因為人類都喜歡標準答案,即使⋯⋯你懂的,生命中有一堆事情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即便有一位成功人士毫不保留的把全部成功之路的細節都跟你說,你現在全部照做也不一定會成功,有時候想要成功除了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之外,還會欠東風呢!
「足夠」會讓你擁有自由
設定一個目標,達到後就放下手邊任何工作,盡情去做你愛做的事,比如跳舞、讀書、逛街,任何事情都可以!字面上看起來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嗎?但如果這個目標是「錢」呢?你也能因為達到原本設定的月目標,就把全部放下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嗎?
看到這邊我自己也倒抽了一口氣,我真的能做到嗎?剛好在看到這一段的前半小時我正在思考下個月的N案子要不要接,如果收入不夠的話我勢必得接,但如果我的收入算一算達到我原本的目標了,這個N案子接了又能讓我多賺一些錢呢?我會回絕嗎?多接一個案子我創作的時間就會被壓縮,畢竟現在還是經營個人品牌起步的階段,最初不想再進辦公室工作也是秉持著想要創業的初衷,但偏偏在錢面前好多原則都會開始晃動啊!
不要設定目標
這個論點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提到他設定的目標是每年要賺一百萬美金,所以當時他得把所有案子都接下,而當他把這個目標拿掉之後,他發現不管再訂下什麼目標都不對勁,但他還是能持續抱著熱情做事,因為他本來做的事情就是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
作者更提出如果你設定一個目標,沒有達到你就是失敗了,但如果你持續做符合你價值觀的事,即使失敗了,你可以換個作法繼續嘗試,所以設定目標反而更限制自己。這邊Sara覺得作者想分享的是不要設定「結果型」目標,因為在設定目標時「過程型」目標,會比「結果型」目標更理想。結果是你無法控制的,但過程是你絕對可以做到的,以下拿兩者來舉例:
- 結果型目標:我今年要達到1萬個有效粉絲數
- 過程型目標:我每週要固定發3篇社群貼文,並且每週撥出2小時回覆粉絲的訊息
這樣一比較是不是就更能了解兩個目標的差異,也不會覺得目標離你好遙遠了?
未來不等於現在,馬上開始吧!
「我再觀察一下,因為還不確定我想要做的東西會不會有人喜歡」、「開始經營之後廣告都要花錢,等我再多存一點錢再開始」,人都有無數的理由幫自己說明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但總在看到別人成功時心想,如果我那時候就開始做了搞不好就跟他現在一樣成功了。
這一點Sara超級認同,因為我也常心想如果我大學時就開始,現在我早就跟誰誰誰一樣成功了!Later is better than never!不管做什麼事真的真的永遠不嫌晚,你只要現在就開始,那你就已經贏了一半以上的人了!以後的事情就留給以後去煩惱,而且當你必須要煩惱你原本想像的這些問題時,那就代表你成功達到自己的目標了!
沒有時間是最好的藉口,工作就是犧牲
真的有太多人都會說「我沒有時間」,而當你認真地看著對方的雙眼時,對方會再鄭重地跟你說一次「我真的沒有時間」,這時你彷彿被才說服了他的確沒有時間。
我覺得真的有太多人都把沒有時間當作理所當然的藉口,沒有時間的人睡前有空滑手機嗎?沒有時間的人下班後有空跟朋友約吃飯嗎?沒有時間的人回家有空追劇嗎?你可以說我這是維持生活品質,以及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確幸,但在我看來你就是在找藉口。
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時也好,把這一小時拿來做你真正想要發展的副業,過了半年後你回頭看看,你是不是好慶幸你有把每天空出的一小時投資在真正熱愛的事情上面?作者也提到當你選擇做一件你熱愛的事,就代表你同時選擇不做另外一件事,但只要你選擇的事是有意義且你熱愛的,那就完全值得了!
這件事的確也是我沒有深思過的,每件你選擇的事,就代表同時間你放棄了另一件事。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我們都學過,但我們很少會把這件事應用在生活中,往後如果把機會成本應用在生活中,在做與不做中都考量一遍,我相信這會讓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做得更精準且有意義。
不嘗試是保證你會失敗的唯一方式
很多人以為不嘗試是最安全的方法,可以避免失敗,但事實上你如果不嘗試,那你就已經徹底失敗了!的確,也有人是因為怕作品不夠完美所以不敢輕易嘗試,但作者也提到我們所創作出來的東西不可能完美,因為我們本身就不完美!多真實的一句話啊!
恐懼的力量是你賦予的
書中提到要終結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承認你很害怕,但你還是去做了,因為恐懼的力量是你賦予的。
這讓我想到電影「牠」第二集,小丑在他的巢穴下越長越大越長越大,但是當主角們發現小丑會這麼壯大是因為他擁有人們賦予他的恐懼力量,所以當主角們不再害怕,小丑的體型就越變越小越變越小,最終成為嬰兒。我覺得這一幕非常具體地描述恐懼是如何無限膨大,直到你克服它不再害怕之後,恐懼就會馬上消失殆盡。
你的工作不應該珍貴到不能受到批評
「如果我的工作如此珍貴,以至於不能接受建設性的批評以及回饋,那麼我就不該把它當成工作來做。」如果你的工作是負責創作,那麼當你付出所有努力換來的是被否決,這種感覺真的很差,但作者提到當你的創作是要與世界分享的話,就絕對會遭受批評,而提早接受有建設性的批評可以讓你提供更有價值的創作!
我們的確在受到無法接受的批評時,一股腦怒氣從腳底板沖炸到頭頂,這時候我們的情緒也的確難以掌控,我們會想「他懂個屁啊!」諸如此類的爆怒想法,但如果每次遇到這樣的狀況你都得經歷爆炸一次,然後搞砸你那一整天的心情,那麼也太浪費時間了。
書中提到,你會受到這些批評與反饋,代表你沒有做到你應該提供的價值,所以就打起精神重新開始吧!如果你所創造的事物真的珍貴到不能接受任何批評,那你應該把它藏起來,而不應該跟這個世界分享。
說服受眾相信你的價值
如果你擁有比別人更專業的技能,但受眾不買單,那你能夠堅持你正在做的事嗎?
作者分享他在2007年與朋友共同創業,成立一家專門為環境友善企業提供服務的線上廣告網,生意一直都很不錯,一直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多數公司的廣告預算都縮減,作者公司的經濟利益直接縮減為零,而經過數個月的努力,作者最終被迫放棄這整個計畫。作者打造出他們認為不可思議的產品,且這個產品完全符合他們的技能、熱情與興趣,但到最後卻沒有受眾能為他們的產品買單,作者沒辦法在經濟緊縮的環境下,說服受眾相信他們能夠提供的價值。
Sara認為我們不應該為了錢而工作,做自己不享受、出賣靈魂的事情,但同樣的如果我們遵循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我們就應該證明這件事的價值,讓受眾願意買單。
這讓Sara想到幾年前我獲選參加一個支付平台發起的Youtube美食店家拍攝計畫,這個計畫是要連續拍攝100家美食餐廳的介紹影片,可以免費品嚐餐點之外還支付小額酬勞。這時正逢Sara也冒出經營自媒體的念頭,所以想要創作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雖然這個美食100計畫有支付小額酬勞,創作主題Sara也覺得好玩有趣,但是要花費的時間實在太多了,所以要不要繼續配合我一直好猶豫,到底要接下這個案子但是會佔據我創作其他主題的時間,抑或是回絕這個案子呢?
詢問了身邊好友後,有一位朋友給我的建議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他建議我接下,理由是他覺得即使我現在認為我可以繼續堅持創作,但如果持續了一個月、三個月、半年,都沒有任何人給我正向回應或者最實質的金錢收入的話,我一定撐不下去!聽到他的建議我當下心想真的嗎?當時雖然還沒有很明確的主題方向,但我內心告訴我他說的是對的。雖然最後還是有其他原因沒有繼續配合,但這也告訴了我當你想要創作你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時,這個價值必須由他人有所付出或回饋,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價值。
專家 v.s. 騙子
你在某些領域表現得比別人更突出,但如果別人稱你為專家,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在騙人呢?Sara其實常常也有這樣的想法,我是個在各方面的技能都比身邊的人更懂一些的人,凡具excel、photoshop、信用卡、電商操作等等,都比周遭的人更了解,以前在公司明明有工程師,但大家還是封我女IT的名號 XD
Sara甚至受邀去開我拿手領域的課,這時候我就在想,我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到這麼專業的人,出來開課不就擺明是來騙錢的嗎?但每次上課提供一些工具或者實用的方法,我都會明顯感受到學生發出「喔~~~原來~~~」或者一直點頭給我回應,讓我覺得我竟然能夠幫助這些學生!這就是我能夠帶來的價值,我給了這些學生正面的影響。
你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Sara曾經讀過一本書《姿勢決定你是誰》,書中提到有許多學者、高階經理人或專家,常常覺得自己能夠有所成就都是因為僥倖,有時會覺得自己就是在騙人,總有一天一定會被別人揭穿,其實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厲害!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是對自己沒有自信,我們只是害怕失敗,只要你很擅長你的工作,提供的意見與價值也能讓別人接受,那麼你就是專家!
你的創作是偷來的嗎?
作者的專長是架設網站,他提到他的網站成品都是從抄襲別人網站的原始碼,再經過反覆的優化及改良,最終成為自己的作品,當作者把他的網站以及抄襲的網站拿出來比較時,你肯定會問:「真的嗎?他們有相關嗎?」而至今,作者都還在使用相同的方法架設網站。
看到這邊Sara真的感到十分震驚,有誰會在書裡面赤裸裸地寫出自己偷取別人的作品?但作者後來也補充這是他自學的過程,他透過讀取原始碼,並不斷修改,最終把它刻畫成自己的網站。但切記不要模仿,模仿會讓你無法呈現自己的價值,因為你始終在複製別人的影子。
看到這Sara反思了一下,當我們不會,又想要學會一項技能,除了付費去上課之外,我們不就是上網查資訊,並參考成功案例,反覆模仿以及咀嚼之後,最後就會成為具有我們個人風格的作品嗎?作者只是把血淋淋的事實寫出來。這也讓我想到一位好友曾說過,他是一個數位行銷人,但他們這行7分靠抄,3分靠創意,可能會抄同行的廣告投放方式、成功素材的設計架構⋯⋯等,但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嘗試,始終他們會走出自己的一套行銷方法。
讀後心得
這本書讀起來比較像是作者個人經驗談以及實用語錄的感覺,說是實用語錄,但沒有那種讀教科書滿滿理論感,而是你會真的感覺到「真的耶!感覺下次遇到可以用看看」的實用感。沒有任何心靈雞湯,而是真真實實告訴你他遇到的經歷,以及他如何應對,並給出你經營 一人公司起步 的經驗與建議。
讀完後的確帶給我許多啟發性思維以及正確心態,也非常詳細地描述了你所有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會如何影響你接下來的情緒與決策,雖然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強調他也還在一邊探索自己的未來,但讀完之後Sara 深深認為作者已經有許多具建設性的思維與體悟,才能寫出這麼多深刻又寶貴的建議。

Hi there~
謝謝你看完我的文章,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想法都可以在下方留言,也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專頁或者是Instagram,你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真的非常感謝你,see you soon:)
留下你的想法